秦始皇的坟墓在哪里(全国最大的帝陵都集中在陕西)
资讯
2023-11-16
187
1. 秦始皇的坟墓在哪里,全国最大的帝陵都集中在陕西?
几乎每年都会有盗墓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出来,盗墓虽然犯法,但却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也正因为如此,盗墓题材才会那么受欢迎!喜欢盗墓题材的人,对中国目前的墓葬情况分布其实是不太了解的,除了那些已经挖掘的墓葬,还有很多墓葬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很难说谁的墓葬规模最大,但毋庸置疑,帝王的墓葬一般都是规模最大的,而已经挖掘的帝王墓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在建国后才被挖掘的,现在虽然没有完成全部的挖掘工作,但已经露出大部分面纱的秦始皇陵,规模还是不容小觑的,先不说其他的随葬品,就说秦始皇陵成千上万的兵马俑,就不难看出秦始皇对自己陵墓的重视!那么秦始皇真的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陵墓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秦始皇陵的随葬品比较多,甚至还有很多待挖掘的部分,但也不能称为中国的第一陵墓,即使他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中国也不能称得上中国第一陵墓!那么中国到底哪座陵墓的规模最大,或者说哪座帝王的陵墓最有意义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个帝王就是皇帝,我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对皇帝肯定不陌生,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皇帝还有陵墓,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皇帝就是神话中的人物,事实上皇帝的经历也确实有点神话色彩!比如他的陵墓其实就是衣冠冢,根本就没有骸骨,传闻皇帝成仙后登天,当时的百姓非常舍不得他离开,于是就拼命的挽留,于是皇帝的鞋袜和衣帽就被拽了下来,之后就被立为了衣冠冢,这衣冠冢就在陕西的桥山!之所以皇帝的陵墓是世界第一陵,主要是因为它的政治意义不一般,其实古代帝王或者其他人下葬,对墓葬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才制定了一些规定,比如只有帝王的墓葬可以用陵来称呼,其他人只能用墓,再之后,凡是帝王陵附近都要有太庙,再后来甚至连帝王墓葬的规模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什么级别的人,需要多少人殉葬,用什么木质的棺材,送葬多少人等等!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对皇帝的陵墓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机会想这件事,汉武帝在位时,曾经自亲自去祭拜过皇帝,后来自己打了胜仗,也去祭拜过皇帝!这两件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从汉武帝之后,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帝王都会对皇帝陵进行修缮,甚至还会专门安排级别比较高的官员去定期的祭拜,这些祭拜黄帝陵的人,很都是后来的储君!除祭拜黄帝陵之外,这些帝王还喜欢为黄帝陵立碑,目前黄帝陵中有大约124通石碑,从宋朝到现在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其中帝王亲自颁发的祭文石碑就有46通!可见上位者对黄帝陵有多重视了!除了这些石碑外,黄帝陵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里面的柏树!黄帝陵的柏树非常多,并且历史非常悠久,上千年以上的柏树就有3万多颗,不止如此,里面还有一颗柏树是皇帝亲手种植的,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柏树,还有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称呼“世界柏树之父”!关于黄帝陵的柏树其实还有一个神话传说,传说皇帝羽化升仙后,百姓们为了祭奠他,经常在桥山附近摆上祭品,但是这些祭品总是被一些鸟类偷吃!为了防止这些鸟类偷吃,百姓们就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栽种树木,准备让这些树木来挡住飞禽走兽的脚步,但是春去秋来,栽种的树木总是长不大,但是百姓也没有放弃,日复一日的再输,这件事不久之后就被天上的神仙发现了,然后他们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玉帝,玉帝非常感动这些百姓的做法,于是让神仙在黄帝陵的周围撒上四季不败的柏树种子,这样一来,无论什么时候,这些飞禽走兽都偷吃不到贡品了!当然这只是传说,真正栽下这些柏树的,还是一代代的中国百姓!按理说这些木材,肯定会有人觊觎,毕竟古代的樵夫非常多!甚至有人专门以这个为生!那么这些柏树是怎样保存至今的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皇帝升天后,每个朝代的百姓都在种植柏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到柏树长成,就有樵夫直接砍伐,这样种了砍,砍了种的情况,直到宋朝的时候才有所缓解,因为当时的皇帝颁布了一个命令,那就是让当地政府选出一些人家,专门用来守护黄帝陵及其周围的柏树,这些选出来的人家不仅不用交税,还有国家的补贴,从那以后就没有什么人来砍伐柏树了!到了元朝和明朝,守护黄帝陵的人又开始增加,这样一来皇帝陵墓就保存的更加完好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黄帝陵保存至今不能忽略的,之前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君王都会时不时的祭奠皇帝,皇帝开好头,一些想要讨好皇帝的人或者一些文人,就会追随皇帝的脚步,来祭拜皇帝,所以从很早的时候,黄帝陵在古代就已经是名胜了,周围的人也会有民族认同感,从而自发的保护古建筑!再加上和现在差不多,在旅游景点摆个小摊之类的,也足够糊口,也就没有人想卖力气去砍树了!也正因为有这些守陵人的存在,我们才能看到如今的黄帝陵!都说古墓中最值钱的是陪葬品,就连秦始皇的陵墓都有兵马俑镇守,殊不知,黄帝陵附近的这些古柏才是真正的活古董,少则百年,多则上千年,再加上周围历朝历代皇帝亲手写的碑文,黄帝陵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随葬品外,黄帝陵承载的更多的还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比如在二战期间,中国各党派和海外华侨代表,就曾联合各界大佬,希望能一起去黄帝陵祭拜,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这样的提议在当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当年去黄帝陵祭拜的就有周恩来总理,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归国华侨也都会去黄帝陵去祭拜,因为离乡多年,只有找到自己的根才能找到归属感,而黄帝陵就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根,要不然我们也不会自称是炎黄子孙!除此之外,上世纪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宜,都在皇帝陵立过碑!许多老外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的黄帝陵:“黄帝陵是所有中国人的信仰,因为每年清明,他们都会祭拜自己的祖先,而皇帝是所有中国人的祖先!”不得不说这些老外看问题还是挺透彻的,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人都说,黄帝陵之所以能保护的那么好,这和中国历朝历代君王的重视分不开,正式因为有他们,中国文化才能传承的那么久,如果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在很早之前就被发现的话,说不定也会得到这些君王的重视,这样一来,中国人就又多了一个信仰!其实这样的表达是不准确的,黄帝陵之所以能存在这么久,主要是因为这做陵寝里面没什么东西,甚至可以说黄帝陵之所以能保存这么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陵寝本身比较“清贫”,才能免于浩劫!而秦始皇陵中的宝物不计其数,有些甚至直到现在都没有展示在众人的眼前!如果在三国时期秦始皇陵就被发现的话, 谁都不能保证曹操会不会带人去洗劫一空,毕竟里面的宝物不计其数,养活几支军队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墓葬并不是越早被发现就能保存的越好,比如清朝时期的黄帝陵,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还是遭到了洗劫,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细数那些被盗的大型墓葬,里面随葬品完好的根本就没有几个,而被发现的陵寝或者墓葬,除非官方保护的力度足够大,否则被挖掘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所以即使秦始皇陵也不例外!所以即使秦始皇陵的规模再宏大,里面的随葬品再多,也不能取代黄帝陵在我们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地位!直到现在,每年清明节这天,黄帝陵也都会举办大型的祭祀仪式,参加的人从来就没有少过!相信在未来也是如此,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当之无愧!2. 秦始皇的墓室是哪位高人设计的?
千百年来,盗墓贼一茬又一茬,考古专家一波又一波,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走进秦始皇的陵墓,打开藏在深处的地宫,由此可见,设计秦始皇陵的人,绝对是高人当中的高人,高手之中的高手!
秦始皇陵究竟厉害在哪?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寝,秦始皇继位的时候便下令建造,先后动用了70多万名工匠,耗时39年才修建完成。
规模如此庞大的陵墓,必然保存着数之不尽的宝藏,千百年来,这个超级宝藏一直吸引着各路盗墓贼,包括项羽在内,他们都对秦始皇陵充满了好奇。
古籍有云:外被项籍之灭!
古时候,项羽曾派遣30万大军进攻秦始皇陵,把地面上的所有建筑都摧毁了,但是却保留了核心,不是他不想动,而是他动不了。
秦始皇陵实在是太大了!
兵马俑的规模很大,但那只是秦始皇陵的一角而已,事实上,兵马俑坑距离秦始皇足足有1.8公里,他们只是守卫而已,没有资格跟秦始皇待在一起。
秦始皇真正长眠的地方,是在1.8公里之外,地下极深处的地宫之中,地宫的城墙高30米,厚度也达到了4米,坚不可摧!
在地宫的上方,地面上有一个封土堆,仅是这个封土堆的面积就相当于78个故宫,高度更是达到了51米,呈金字塔状,看起来十分壮观。
地宫里的水银实在太多了!
科学家探测之后发现,地宫里面的水银至少有100吨,而且至今还未干涸,还处于流动状态,俨然是一副大江大河的样子,经过了几千年还奔流不息。
因为水银大江的存在,地宫里面弥漫着大量的汞气体,这些气体保护着地宫当中的文物,使它们不腐不朽,同时还充满了杀伤力,一旦有盗墓贼贸然闯入,不小心吸到了剧毒的汞气体,必然会葬身其中。
最让人惊奇的是,水银是一种很难生产的东西,按照现在的技术来说,一年也只能生产300吨而已,可是,秦始皇陵却可以使用100多吨水银打造一条大河,这说明,秦朝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炼汞技术。
秦始皇陵机关重重!
普通古墓,亦是机关陷阱,步步为营,秦始皇的陵墓规模如此之大,宝藏如此之多,墓中所设置的机关陷阱更是数不胜数。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令将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秦始皇为了维护地下世界的统治,不愿意受到活人的侵扰,所以就命令能工巧匠,在墓中多多设计机关陷阱,定要让盗墓贼有来无回!
这么厉害的古墓,究竟是哪位高人设计的?
正史中记载,秦始皇陵是丞相李斯设计的,大将军章邯负责监工。
可是,各类史书当中的记载不太一样,大部分史书中都说,秦始皇陵是由当朝丞相负责建造的,李斯虽然是丞相,但他是秦朝的最后一位丞相,在他之前,还有王绾、冯去疾、吕不韦等人,所以,单说李斯设计了秦始皇陵,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事实上,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刚到秦国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舍人而已,虽然被秦王赏识,让他做了一个客卿,但当时称霸官场的牛人多了去了,李斯根本就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还差点被驱逐出境。
种种情况都说明,秦始皇陵开始建造的时候,李斯还是一个小人物,所以,秦始皇陵不可能是他一个人设计的,他最多只是参与了后期的设计和建造而已。
秦始皇陵建造的前期是这样的……
公元前247年,嬴政被立为秦王,当时的他只有13岁,能耐还不够大,所以当时的秦朝,处于君弱臣强的状态,时任丞相的吕不韦,是秦国真正的话事人,把持着朝政大权,秦始皇见到他,也要尊称一声仲父。
公元前246年,嬴政登基的第二年,他下令修建陵墓,无论是按照规定来看,还是按照当时的朝臣势力来看,这种重要的事情,都应该交给丞相吕不韦去做,而且,这本身也是他职责范畴。
这是因为修建帝陵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够同时操作这么多部门的人,除了丞相之外,别无二人,所以,吕不韦必然是秦始皇陵建造前期的负责人。
考古专家推测,秦始皇陵的草本应该是吕不韦设计的,当年,秦始皇年龄不大,没有太多话语权,所以,秦始皇陵的设计,极有可能出自吕不韦之手。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4岁,这一年,赵姬男宠戮溃发动叛乱,被秦始皇一举灭杀,嫪毐也被处以车裂之刑。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成为了真正的话事人,吕不韦被免除了丞相职位,并被放逐巴蜀,他自知在劫难逃,便自己服用了毒酒。
这个时候,秦始皇陵刚刚修建了9年,距离建成还有30年,所以,吕不韦只是参与了秦始皇陵的前期设计和建造而已!
秦始皇陵建造的后期是这样的……
李斯,秦朝的最后一位丞相,他的一生,可谓是一个传奇,作为楚国上蔡人,李斯刚到秦国的时候,做了吕不韦的舍人,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可他竟然一步步做到了丞相之位,其能力可见一斑。
坐上丞相之位之后,李斯也接手了秦始皇陵的建造工作,不过在这个阶段,秦始皇陵的主体已经修建完成了,李斯只需要负责收尾工作而已,顶多再根据秦始皇的要求,加入一点小设计,不可能再进行太大的改动了。
写在最后:
纵观历史,秦始皇陵的建造长达39年,期间,吕不韦负责了前期的选址与设计,做好了起草工作,而李斯则负责了最后的收尾工作,他们两个人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可是,在他们两人中间,还有王绾、冯去疾两位丞相,他们也都参与过秦始皇陵的修建。
皇陵修建了39年,期间有4位丞相参与,平均每人负责10年,所以,秦始皇陵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设计的,更不是一个人建造的,这是众多能人异士合作的结果,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3. 秦始皇为什么死在成山头?
秦始皇死前多年,身体已患重病不适。两次到蓬莱,烟台,成山头等地巡游,派徐福下海,都是为找长生不老之药,第二次到东海之后不久,就死在沙丘,可算是寻医不治身亡。墓地在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名叫秦始皇陵兵马俑。
4. 为什么刘邦打下江山不挖秦始皇陵?
刘邦要的是天下,而不是“金子”!盗墓,本就不是正道遭人唾弃。同时秦朝留下的财宝不可能都给秦始皇陪葬。
我是骚史君。我讲历史,够骚!您放心,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吧!
一、盗墓为人不耻 刘邦要的是天下,盗掘秦始皇陵墓虽然能得到很多财宝但是一定会被百姓耻笑。经过春秋战国的战乱加上秦国统一六国,在后来又有各地起义军,直到最后的楚汉之争结束,百姓才有了修养生息的机会。刘邦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为了得到一些小财,而失去百姓的支持。在古代对死去的人都有敬畏之心!而且盗墓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
二、盗墓得不偿失 秦始皇陵是在始皇帝登基时就着手建造了,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挖掘秦始皇陵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管是在楚汉之争时期还是汉朝已经建立的时期,挖掘秦始皇陵都不是明智之举。而且秦始皇陵里面肯定有很高级的盗墓措施,否则也不会到今天也没有发掘出来了,秦始皇陵的发掘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必定是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
三、项羽没挖项羽对秦朝的痛恨肯定比刘邦更深,刘邦纯属是迫不得已。项羽却是以推翻秦朝为自己的目标,而且楚汉之争时期项羽的实力远大于刘邦。项羽也只是火烧了阿房宫(是不是真的还一说呢?)项羽难道不知道秦始皇陵里面有大量的财宝吗?所以项羽和刘邦没有挖掘秦始皇陵一定是有原因的!(只不过心照不宣罢了!)
骚史君说:秦始皇陵为啥没有被刘邦挖,因为刘邦没那个心思。而且挖了秦始皇陵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他可不像曹操,还靠什么“摸金校尉”来积攒资本。他本来就是皇帝了。)你一个皇帝,去盗墓不丢人吗?反正不管多少理由,刘邦就是没有那个想法!
我是骚史君,你觉得我讲的历史够骚吗?够骚的话,加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带个大家,喜欢的朋友们关注支持一下吧!
5. 秦始皇陵墓放秦始皇坟墓的地方叫什么名字?
和兵马俑在一起,兵马俑就是陪葬
6. 为什么秦始皇还有武则天的墓到现在还没有开?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陵乾陵挖与不挖
中国有两个帝王陵墓很受世人瞩目,一个是秦始皇陵,一个是乾陵,后者是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寝。
古往今来,知名度高的皇帝,多是生前自己折腾,死后被人折腾。自己折腾,也就是生前做了不少和别的皇帝不一样的事,谜团太多,盖得了棺,定不了论。于是后人跟随,破解谜团。不客气地说,就是接着折腾他们,让他们死后都不得安宁。后人折腾的最大特点,过去是贬褒功罪,评判得失;现在流行避虚就实,也就是挖坟掘墓。往客气了说,这叫关注,但关注的问题点,各有不同。
平民百姓关注秦陵和乾陵,集中在一个疑惑上:为什么不挖?感性色彩比较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是,挖和不挖哪个更重要?学理成分更大。这些年情况又变了,好像各级政府也开始掺和进来,仿佛辩论赛上的辩手,成了正方反方,正方肯定挖掘效益,反方强调保护功德,一个说YES,一个说NO。
秦始皇和武则天老是被后人这样折腾得死去活来,其实也怪他们自己。因为他们实在是生前太“出格”,死后也太另类了。要不然,和武则天同葬一个寝宫的李治,怎么不太被人提及,也不太被人折腾呢?原因就是人家李治生前没太折腾,属于常态国君,寿终正寝时,也按皇室礼数大殓入葬,一切都中规中矩。
秦始皇和武则天可不同了,都另类得很。一位是第一个在中国称皇称帝的男皇帝,一位是中国第一个名正言顺的女皇帝,于是,他们就一下子成了和别的皇帝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很不一样的皇帝了。
秦始皇另类到什么程度人人都知道,他把先秦泛用的“朕”字据为己有,成了皇帝专称;还放出话说:“朕始为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武则天好像比秦始皇还要另类,她干不成秦始皇统一文字那样的旷古大事,就干脆自己造了19个字,其中还给自己造了个名字,谁也不能用。
秦始皇那会儿,大开刻石纪功和树立碑碣风气,自己陵前却没留下只石片碣,这事好像没有多少人关心,可武则天树起的无字碑却是世人皆知。一个不留碑,一个留了碑,碑面又不着只言片语,这都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揣测和联想,激起专家无数的研究和争执,成了报刊传媒的头条稿源,成了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不留名句,没有恒言,二人身后都没有什么能传咏的名篇诗句在世。秦始皇曾东临碣石,求仙问神,但后人吟咏的却是“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曹操,让一代枭雄曹操风光无限,名垂汗青。
让人更不可思议的还有,武则天作为正式登基过的中国皇帝,在位15年却没为自己单独建造陵墓,而是在死后打开已经埋葬了22年的李治陵寝,与李治合葬一处。乾陵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家夫妇合葬墓,可是作为不同年号的两朝皇帝合葬一墓,倒真是中国旷古未有。一个女人先当皇后,再做皇帝,临死前留下遗言去帝号,重回皇后身份,世所罕见,是那些临朝称制的吕后、慈禧太后们比之不足的。即便到现代,中国这位一千多年前的女皇帝还叫百姓、专家、政府惦记着。
一般的墓葬考古到国家文物局即可能获得审批,可这位女皇陵墓的考古报审程序,却要拿到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讨论,让国家领导人轻易不能放言表态。要是哪一天乾陵像秦始皇陵那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那外国人和世界组织还得掺和进来。所以,动不动就提议要挖这两个皇陵的人,不知道是否想过,秦陵和乾陵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怎能轻易挖得?秦陵在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的要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不同意还是个事儿呢。
反正这么说吧,世上总有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女人,她们得到常人得不到的,却失去常人所拥有的。武则天就是这样的女人,但凡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她做了,没有资格做的事她也做了,有资格做的事她未必有兴趣去做,男性皇帝们不做或不能做的事,她没少做,最后做到了她丈夫李治也没有她名气大的地步。结果是,她的历史功过知者寡,她的历史故事闻者众。关于武则天的热闹不仅仅只是她生前82年里的那些事,大热闹还在后头。
那就是哪天有要挖她的陵墓的动议了,之前就要热炒起来;哪天真的开挖她的陵墓了,更要热得发烧;到哪天挖完她的陵墓,热度依然难退,依旧不会太平。等猴年马月折腾完了她生前死后那些事,兴许才能消停一点。中国人常说,人死后才能盖棺定论,那说的都是一般的皇帝和文臣武将,放在武则天身上不太管用,对她还必须得开棺解密,方能罢休。而且这还要赶早不赶晚,要下手快,起码要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乾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
但不管怎么讲,一个皇帝能另类到生前一生事,死后千古事,另类到他们的陵墓里埋藏着中国的文化秘密,埋藏着中国人的好奇心,埋藏着政府官员的经济发展规划,埋藏着专家学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底线,恐怕也只有秦陵和乾陵可以比照了。
说实话,不少人对评价秦始皇与武则天的历史功过已经提不起太大的兴趣,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明眼人都知道,现代人关注的是如何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还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实际得多,也现实得多。急性子的人早就顾不上澄清历史事实,寻找历史规律,叩问文明兴衰了,而是来他个“梦想照进现实”,干他个考古大揭密才爽快。历史事实被研究了多少年了,谁也没说出普适性的结论,总是这样悬着,叫人闹心,挖个真实出来不就完事了么?而且还有视觉,有触觉,有效益,有业绩。
即便是考古人也被“忽悠”得心里痒痒的——哪个不想在自己辛辛苦苦从业的一生里,赶上挖皇家帝陵的机遇,抱个大金娃娃,哪怕过过发掘的瘾也不枉为考古呢?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别说普通的考古人了,即便大专家也不例外。上世纪60年代陕西方面曾经打算发掘乾陵,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听说消息后,特别兴奋,盼望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保存在地宫内的《兰亭序》手迹。可周恩来总理却批示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这种善意的劝阻,对乾陵起到的保护作用不可低估。好像郭老在失落之余还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该不该惊醒那几位在地下沉睡的帝王?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动议不绝,提案不断。据上海《东方早报》记载,在2007年西安召开的“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有专家再次提出发掘乾陵的建议,也有不少专家持反对态度。正如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石兴邦所说,这一争议有代表性地显示了当代语境下,关于文物价值和保护的不同理念。
在搜狐网站上曾有过《当前该不该挖掘武则天墓?》的帖子,正方的命题是:该。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放在那里不挖掘,也要花费人力物力保护,挖掘有利于考古发现,是一大收获,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从实物上丰富中华文明内涵。反方的命题是:不该。对祖先留下的东西要慎重。当前在科学技术条件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挖掘要比挖掘好。考古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更好、更完整地保存历史,掌握或者恢复历史的原貌,而不是到处挖人祖坟,掘人坟墓,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其中大多数网友是站在反方的。
羡慕陕西,羡慕生妒,嫉妒到想把它最小化,可最小化的结果,还是很大。这就是文物大省的体量,这就是文物大省的厚度,这就是文物大省的气派。仿佛想要挖个谁,都是大动作,都得惊动国人和世人;仿佛讨论挖个谁,都不能局限在省内业内,必须扩大到国内;仿佛哪里有个发现,都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是国家级的发现。
在中国文明兴起后的5000年里,一个陕西就占去了至少一千多年的辉煌;一个西安,就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汉、唐两朝盛世,没有哪个古都堪与比肩。陕西,应当比其他省的人走在文物保护的前列;拥有自豪的同时,也比其他文物小省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陕西的皇气,还凝聚在皇陵上。连中国最另类的一男一女两位皇帝,也都安身三秦,这还没算介于他们两人之间那位撑起大汉雄峰的汉武帝。毛泽东用诗词概括中国古代英雄时,都要提到秦皇、汉武、唐宗三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的只剩下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二人了。在世界100项考古大发现中,秦始皇陵名列其中;在世界范围的人类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中,中国唯一入围的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兵马俑坑只不过是秦始皇陵园五十多平方公里范围的一小部分;我们大多数人还可能不知道,2004年前后秦陵也面临过被摘牌的危机,差点被列为濒危世界遗产。
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秦陵进行实地调查后,发出了保护状况不乐观的函告,要求进一步履行保护世界遗产的公约。所以,国家早就开始了对秦兵马俑及秦始皇陵的彻底的保护与整治,投资5.2亿元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和秦兵马俑周边环境改造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秦始皇陵属于陵墓、墓葬类大遗址,由于在城市附近,可视性又较强,建设遗址公园的方式可以把文物发掘、保护的科学研究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是对大遗址保护的一种探索。像秦始皇陵这样的大型遗址,挖到什么就保护什么的做法是不够的。划定保护范围有利于全方位保护和研究,也可以限制不合理的、可能给文物带来破坏的工程建设。
历史揭秘:若秦始皇陵打开会有多少谜破解?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峦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陵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1974年春天,正在打井的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秦陵兵马俑,然而,时至今日,这座千年皇陵仍旧深埋地下,只是不断出土的陪葬墓文物时时诱惑着人们去遐思:如果秦始皇陵打开,那么将会有多少谜迎刃而解?
最先解开的谜团肯定是秦陵地宫的规模。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史记》这样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富丽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盗墓人的机关弩矢,玄宫顶部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统一后的中国疆域图,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旧汉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之语。此外,在史料《汉旧仪》一书中也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一段介绍,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50岁生日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说:我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而《吕氏春秋》则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如果“旁行三百丈”可信的话,那么秦陵地宫下部的面积就会大得令人震惊!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间。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难以置信,因为倘若地宫挖至1000米,那它就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侧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与此同时,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在研究后推测,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地表最深约为37米。
无论地宫的确切深度是多少,可以确定的是地宫的规模之庞大,结构之复杂,以及构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象的。那么,传说与史书中对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象,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给出了这样的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位于西安交大的汉墓陆续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推断。那么“下具地理”呢?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按照此种说法,地宫之中应有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在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员曾经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汞含量测试,结果发现,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其汞含量的平均值为陵墓外其他地方汞含量的八倍。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这证明了司马迁所记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内容属实。
人们不禁好奇地追问,地宫之中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民间存在着许多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当然,在真相不为人知之前,这些仍然只是传说。
秦始皇陵以其宏伟的规模、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而闻名遐迩,历史的记载使许多人为之蠢蠢欲动,那么,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地宫有没有被破坏呢?从史书的记述来看,秦始皇陵的确遭受过几次大的破坏,通过对陵园部分陪葬坑的发掘也找到了被盗的痕迹,考古人员在陵园地区的钻探也常发现有火烧土和被焚烧的木炭,证明陵园的附属设施的确被毁坏,那么,秦始皇陵地宫有没有遭到破坏呢?
通过对地宫周围水银含量的勘测,考古人员断定地宫依然完好,地宫表面检测出的大片强汞区,成为秦陵地宫尚未被盗的有力证据,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宫的盗洞的话,水银早已顺盗洞挥发掉。
《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地宫中有防盗的“机弩矢”,并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不仅如此,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弘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的熔点很低,即使在常温下也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剧毒物质,一旦吸入一定浓度的汞,即可导致死亡,因此在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胆敢闯入的盗墓者。考古人员在秦陵封土周围找到的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也显示甬道中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掘动迹象。
当然这种种的猜测只能止步于此,直至我们发掘秦始皇陵,揭开这位皇帝的棺椁之时,才能得到解答。以上这些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我们对地宫的众多了解还只是建立于猜想和勘测,相信这一系列的谜团和疑云将会在未来揭开。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她从14岁入宫,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做了皇后,再用了长达35年的时间做了皇帝,而且在死后又用了1200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不可摧,因此可见,武则天不但在生前征服了天下,而且在死后也征服了历史。
若问起来历史上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可以说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但却依然保存完好。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在过去的1300多年里,光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几乎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也被扫荡的所剩无几,康熙大帝甚至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不禁发问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免遭破坏呢?
在过去的1300多年里,光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当然,盗墓者要的是值钱的宝贝,难道是因为武则天墓里没有什么有价值的陪葬品吗?而事实呢却恰恰相反,经过专家多年的探测考察,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大唐盛世时最值钱的宝贝。
因此,这样丰富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各地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拿着工具前来刨上几下。其实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起,梁山就再也没消停过。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臭名远扬的盐贩子率领几十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疯狂的地烧杀抢掠一番,等过足了土匪瘾,他突然发现自己没什么事可干了。就在这时,有人悄悄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其实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寻宝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非常高兴,立即派出近40万士兵,进军梁山西侧开始挖掘。这些人大都是农民出身,对传统农业作业工具的运用熟练得很,没用多长时间,便将半座梁山铲平了,令人没想到的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落荒而逃。
事实上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简直愚蠢至极,他连乾陵是坐北朝南的都不知道。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通俗的说,他只是挖错了方向。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那么第二个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这个人仿佛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乱子的。在乾陵之前就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事与愿违,他的理想在此止步。
他和黄巢一样,他也出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挖掘乾陵,却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阻挠,这些挖墓人一撤下来,天气就立马转晴了。温韬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他也没有再继续挖下去,就此断绝了这念头。乾陵也因祸得福逃过第二劫。
接下来最危险的却是第三次,这次动用的不是几十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传统农业做具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这件事的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他率领部下,模仿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方法,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利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用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后,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竟成了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尘起飞扬, 当时勇敢的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不料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历经磨难的乾陵再次躲过最后一劫。也给后世留下一丝悬念。
无论是神秘的自然因素,还是迷信的鬼神之说,乾陵的种种神秘事件,保护了武则天及其墓穴,然而其他人可就没有这么走运了……
7. 秦始皇的老家到底是哪里?
尽管是同样的一个地方,但是由于古代的区域划分,加上历朝历代的沿革,如果没有充分的资料证明的话,总是会引起不少的争议的,而最近又有一个“秦始皇老家添新说”的事情。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然是非常有名的,但是他的老家究竟在什么地方,这又该怎么划分呢?是他出生的赵国,还是他原本属于的秦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当地将建文化园宣传“嬴秦祖里” 仅针对嬴姓祖先而非秦始皇本人
近日,秦始皇老家在济南莱芜且该地将建大型文旅项目的消息引发不少关注。据山东济南市莱芜区政府网站转发的当地媒体报道称,第三届嬴秦文化暨中华嬴秦文化园规划研讨会近日在莱芜举办,会议确立了莱芜区为“嬴秦始源地”,文中称,“秦始皇的老家在莱芜”。
这则消息引起网友质疑:秦始皇出生在邯郸,秦国在甘肃和陕西一带,不知道为何又在济南莱芜?昨天,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员称,史书研究认定秦人祖先的封地在莱芜地区,文化园是据此而建。莱芜区社科联工作人员称,文化园推广的是嬴姓先祖文化,并不是说秦始皇本人到过莱芜。
2.秦始皇老家在济南莱芜?
11月26日,山东济南莱芜区政府在其网站上转载了一则当地媒体的报道,称“秦始皇老家在济南莱芜,将建大型文旅项目”。
报道中称,“第三届嬴秦文化暨中华嬴秦文化园规划研讨会”于近日在济南市莱芜区举行。这是继2011年、2017年两届嬴文化研讨会之后,再次围绕嬴秦文化研究举办的学术会议。
据称,研讨会确立了济南市莱芜区为“伯益封地,嬴秦祖里”、“嬴秦始源地”的历史地位。相关专家此前接受采访时说,“嬴姓先祖少昊“获赐封地‘嬴’,在现山东莱芜一带”。因此,文章中称,“秦始皇的老家在莱芜”。
文章发布后也引发了不少热议,有网友称,根据现有资料,秦始皇出生于河北邯郸,秦朝的都城在咸阳,不知道为何现在秦始皇老家在莱芜了?
3.文化园宣传“嬴秦祖里”
据了解,中华嬴秦文化园大型文旅项目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济南嬴秦文化研究基地主持,山东泰山学院领衔规划,山东九羊集团主体投资实施。项目规划了嬴秦文化展示、体验区;嬴秦养生度假、休闲娱乐区;矿坑研学体验区;嬴秦综合服务中心等几大板块,涵盖70多个子项。
2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了莱芜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现在嬴秦文化相关工作由社科联负责。社科联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活动由社科联和研究基地承办,文化园宣传的主要是“嬴秦祖里”。
北青报记者随后联系到济南嬴秦文化研究基地工作人员徐先生,据他介绍,文化园汇集汤养和文旅于一体,建设期限大约为10年,目前还在规划当中,一期工程建设时间大约3至5年,预计一期工程完成之后可以接待游客。
4.“嬴秦祖里”针对嬴姓祖先
徐先生称,目前对于秦人的起源,在学术界一直有“东方说”和“西方说”两种说法。徐先生说,“随着近几年研究的开展,以及对清华简的解读,学术界逐渐认定嬴秦起源于东方,具体是在莱芜。”
徐先生称,秦人的祖先叫伯益,最初的封地在莱芜的瀛汶河一带,现在还有嬴城遗址。根据资料记载,在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秦人西迁到了甘肃天水。
徐先生说,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此前曾表示,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记载,“秦将不出商阉(奄)”,所说是指各国的始出居地,商奄被认为在山东。
另外,据社科联工作人员介绍,“嬴秦祖里”是指秦人的祖先是从莱芜地区西迁,并不是说秦始皇本人曾经到过或在莱芜待过,针对的是嬴姓祖先,相关学术问题以研讨会结论为准。
5.“老家”概念影响故里之争
昨日,一位研究秦汉史的专家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祖先曾多次迁居,“根据相关的记载,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但这个时期的记载究竟有多少可以被当做确认的历史,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可以确认的是,到了西周末年,秦始皇的祖先已经迁居到甘肃、陕西地区,目前在陕西出土了多座秦公大墓,说明到这一时期,秦始皇家族的陵墓已经位于陕西地区,包括后来的秦始皇陵,也都在陕西。”该专家表示,对于秦始皇老家在哪里,也有说法称可以参考祖坟的位置来确定。
此外,根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秦始皇出生在赵国的邯郸,一定程度上,邯郸和秦始皇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秦始皇的老家在哪里,关键就要看如何定义‘老家’这个概念。”据专家介绍,判断历史名人老家要有依据,同时要有考古研究的验证。
6.名人故里之争 映射资源焦虑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此次“秦始皇老家”引起网友热议,除了本身的学术争议以外,也与近几年曾多次出现名人故里之争有关。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肖尧中告诉北青报记者,名人故里之争反映的是地方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为了寻求发展方式的转变,文旅融合等概念是很多地方的选择。
不过,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没有便利性资源的地方可能会采取其他办法在文旅上谋求融合。“这背后反映的是转型过程中的资源焦虑问题。”肖尧中说。
此外,肖尧中认为,不是所有文化都能够当作一种旅游资源,“即便是争到了故里,也未必会对地方转型发展有用,寻找的文化诉求点要适合旅游开发,也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秦始皇的坟墓在哪里,全国最大的帝陵都集中在陕西?
几乎每年都会有盗墓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出来,盗墓虽然犯法,但却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也正因为如此,盗墓题材才会那么受欢迎!喜欢盗墓题材的人,对中国目前的墓葬情况分布其实是不太了解的,除了那些已经挖掘的墓葬,还有很多墓葬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很难说谁的墓葬规模最大,但毋庸置疑,帝王的墓葬一般都是规模最大的,而已经挖掘的帝王墓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在建国后才被挖掘的,现在虽然没有完成全部的挖掘工作,但已经露出大部分面纱的秦始皇陵,规模还是不容小觑的,先不说其他的随葬品,就说秦始皇陵成千上万的兵马俑,就不难看出秦始皇对自己陵墓的重视!那么秦始皇真的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陵墓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秦始皇陵的随葬品比较多,甚至还有很多待挖掘的部分,但也不能称为中国的第一陵墓,即使他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中国也不能称得上中国第一陵墓!那么中国到底哪座陵墓的规模最大,或者说哪座帝王的陵墓最有意义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个帝王就是皇帝,我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对皇帝肯定不陌生,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皇帝还有陵墓,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皇帝就是神话中的人物,事实上皇帝的经历也确实有点神话色彩!比如他的陵墓其实就是衣冠冢,根本就没有骸骨,传闻皇帝成仙后登天,当时的百姓非常舍不得他离开,于是就拼命的挽留,于是皇帝的鞋袜和衣帽就被拽了下来,之后就被立为了衣冠冢,这衣冠冢就在陕西的桥山!之所以皇帝的陵墓是世界第一陵,主要是因为它的政治意义不一般,其实古代帝王或者其他人下葬,对墓葬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才制定了一些规定,比如只有帝王的墓葬可以用陵来称呼,其他人只能用墓,再之后,凡是帝王陵附近都要有太庙,再后来甚至连帝王墓葬的规模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什么级别的人,需要多少人殉葬,用什么木质的棺材,送葬多少人等等!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对皇帝的陵墓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机会想这件事,汉武帝在位时,曾经自亲自去祭拜过皇帝,后来自己打了胜仗,也去祭拜过皇帝!这两件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从汉武帝之后,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帝王都会对皇帝陵进行修缮,甚至还会专门安排级别比较高的官员去定期的祭拜,这些祭拜黄帝陵的人,很都是后来的储君!除祭拜黄帝陵之外,这些帝王还喜欢为黄帝陵立碑,目前黄帝陵中有大约124通石碑,从宋朝到现在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其中帝王亲自颁发的祭文石碑就有46通!可见上位者对黄帝陵有多重视了!除了这些石碑外,黄帝陵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里面的柏树!黄帝陵的柏树非常多,并且历史非常悠久,上千年以上的柏树就有3万多颗,不止如此,里面还有一颗柏树是皇帝亲手种植的,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柏树,还有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称呼“世界柏树之父”!关于黄帝陵的柏树其实还有一个神话传说,传说皇帝羽化升仙后,百姓们为了祭奠他,经常在桥山附近摆上祭品,但是这些祭品总是被一些鸟类偷吃!为了防止这些鸟类偷吃,百姓们就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栽种树木,准备让这些树木来挡住飞禽走兽的脚步,但是春去秋来,栽种的树木总是长不大,但是百姓也没有放弃,日复一日的再输,这件事不久之后就被天上的神仙发现了,然后他们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玉帝,玉帝非常感动这些百姓的做法,于是让神仙在黄帝陵的周围撒上四季不败的柏树种子,这样一来,无论什么时候,这些飞禽走兽都偷吃不到贡品了!当然这只是传说,真正栽下这些柏树的,还是一代代的中国百姓!按理说这些木材,肯定会有人觊觎,毕竟古代的樵夫非常多!甚至有人专门以这个为生!那么这些柏树是怎样保存至今的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皇帝升天后,每个朝代的百姓都在种植柏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到柏树长成,就有樵夫直接砍伐,这样种了砍,砍了种的情况,直到宋朝的时候才有所缓解,因为当时的皇帝颁布了一个命令,那就是让当地政府选出一些人家,专门用来守护黄帝陵及其周围的柏树,这些选出来的人家不仅不用交税,还有国家的补贴,从那以后就没有什么人来砍伐柏树了!到了元朝和明朝,守护黄帝陵的人又开始增加,这样一来皇帝陵墓就保存的更加完好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黄帝陵保存至今不能忽略的,之前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君王都会时不时的祭奠皇帝,皇帝开好头,一些想要讨好皇帝的人或者一些文人,就会追随皇帝的脚步,来祭拜皇帝,所以从很早的时候,黄帝陵在古代就已经是名胜了,周围的人也会有民族认同感,从而自发的保护古建筑!再加上和现在差不多,在旅游景点摆个小摊之类的,也足够糊口,也就没有人想卖力气去砍树了!也正因为有这些守陵人的存在,我们才能看到如今的黄帝陵!都说古墓中最值钱的是陪葬品,就连秦始皇的陵墓都有兵马俑镇守,殊不知,黄帝陵附近的这些古柏才是真正的活古董,少则百年,多则上千年,再加上周围历朝历代皇帝亲手写的碑文,黄帝陵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随葬品外,黄帝陵承载的更多的还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比如在二战期间,中国各党派和海外华侨代表,就曾联合各界大佬,希望能一起去黄帝陵祭拜,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这样的提议在当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当年去黄帝陵祭拜的就有周恩来总理,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归国华侨也都会去黄帝陵去祭拜,因为离乡多年,只有找到自己的根才能找到归属感,而黄帝陵就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根,要不然我们也不会自称是炎黄子孙!除此之外,上世纪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宜,都在皇帝陵立过碑!许多老外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的黄帝陵:“黄帝陵是所有中国人的信仰,因为每年清明,他们都会祭拜自己的祖先,而皇帝是所有中国人的祖先!”不得不说这些老外看问题还是挺透彻的,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人都说,黄帝陵之所以能保护的那么好,这和中国历朝历代君王的重视分不开,正式因为有他们,中国文化才能传承的那么久,如果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在很早之前就被发现的话,说不定也会得到这些君王的重视,这样一来,中国人就又多了一个信仰!其实这样的表达是不准确的,黄帝陵之所以能存在这么久,主要是因为这做陵寝里面没什么东西,甚至可以说黄帝陵之所以能保存这么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陵寝本身比较“清贫”,才能免于浩劫!而秦始皇陵中的宝物不计其数,有些甚至直到现在都没有展示在众人的眼前!如果在三国时期秦始皇陵就被发现的话, 谁都不能保证曹操会不会带人去洗劫一空,毕竟里面的宝物不计其数,养活几支军队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墓葬并不是越早被发现就能保存的越好,比如清朝时期的黄帝陵,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还是遭到了洗劫,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细数那些被盗的大型墓葬,里面随葬品完好的根本就没有几个,而被发现的陵寝或者墓葬,除非官方保护的力度足够大,否则被挖掘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所以即使秦始皇陵也不例外!所以即使秦始皇陵的规模再宏大,里面的随葬品再多,也不能取代黄帝陵在我们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地位!直到现在,每年清明节这天,黄帝陵也都会举办大型的祭祀仪式,参加的人从来就没有少过!相信在未来也是如此,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当之无愧!2. 秦始皇的墓室是哪位高人设计的?
千百年来,盗墓贼一茬又一茬,考古专家一波又一波,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走进秦始皇的陵墓,打开藏在深处的地宫,由此可见,设计秦始皇陵的人,绝对是高人当中的高人,高手之中的高手!
秦始皇陵究竟厉害在哪?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寝,秦始皇继位的时候便下令建造,先后动用了70多万名工匠,耗时39年才修建完成。
规模如此庞大的陵墓,必然保存着数之不尽的宝藏,千百年来,这个超级宝藏一直吸引着各路盗墓贼,包括项羽在内,他们都对秦始皇陵充满了好奇。
古籍有云:外被项籍之灭!
古时候,项羽曾派遣30万大军进攻秦始皇陵,把地面上的所有建筑都摧毁了,但是却保留了核心,不是他不想动,而是他动不了。
秦始皇陵实在是太大了!
兵马俑的规模很大,但那只是秦始皇陵的一角而已,事实上,兵马俑坑距离秦始皇足足有1.8公里,他们只是守卫而已,没有资格跟秦始皇待在一起。
秦始皇真正长眠的地方,是在1.8公里之外,地下极深处的地宫之中,地宫的城墙高30米,厚度也达到了4米,坚不可摧!
在地宫的上方,地面上有一个封土堆,仅是这个封土堆的面积就相当于78个故宫,高度更是达到了51米,呈金字塔状,看起来十分壮观。
地宫里的水银实在太多了!
科学家探测之后发现,地宫里面的水银至少有100吨,而且至今还未干涸,还处于流动状态,俨然是一副大江大河的样子,经过了几千年还奔流不息。
因为水银大江的存在,地宫里面弥漫着大量的汞气体,这些气体保护着地宫当中的文物,使它们不腐不朽,同时还充满了杀伤力,一旦有盗墓贼贸然闯入,不小心吸到了剧毒的汞气体,必然会葬身其中。
最让人惊奇的是,水银是一种很难生产的东西,按照现在的技术来说,一年也只能生产300吨而已,可是,秦始皇陵却可以使用100多吨水银打造一条大河,这说明,秦朝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炼汞技术。
秦始皇陵机关重重!
普通古墓,亦是机关陷阱,步步为营,秦始皇的陵墓规模如此之大,宝藏如此之多,墓中所设置的机关陷阱更是数不胜数。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令将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秦始皇为了维护地下世界的统治,不愿意受到活人的侵扰,所以就命令能工巧匠,在墓中多多设计机关陷阱,定要让盗墓贼有来无回!
这么厉害的古墓,究竟是哪位高人设计的?
正史中记载,秦始皇陵是丞相李斯设计的,大将军章邯负责监工。
可是,各类史书当中的记载不太一样,大部分史书中都说,秦始皇陵是由当朝丞相负责建造的,李斯虽然是丞相,但他是秦朝的最后一位丞相,在他之前,还有王绾、冯去疾、吕不韦等人,所以,单说李斯设计了秦始皇陵,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事实上,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刚到秦国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舍人而已,虽然被秦王赏识,让他做了一个客卿,但当时称霸官场的牛人多了去了,李斯根本就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还差点被驱逐出境。
种种情况都说明,秦始皇陵开始建造的时候,李斯还是一个小人物,所以,秦始皇陵不可能是他一个人设计的,他最多只是参与了后期的设计和建造而已。
秦始皇陵建造的前期是这样的……
公元前247年,嬴政被立为秦王,当时的他只有13岁,能耐还不够大,所以当时的秦朝,处于君弱臣强的状态,时任丞相的吕不韦,是秦国真正的话事人,把持着朝政大权,秦始皇见到他,也要尊称一声仲父。
公元前246年,嬴政登基的第二年,他下令修建陵墓,无论是按照规定来看,还是按照当时的朝臣势力来看,这种重要的事情,都应该交给丞相吕不韦去做,而且,这本身也是他职责范畴。
这是因为修建帝陵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够同时操作这么多部门的人,除了丞相之外,别无二人,所以,吕不韦必然是秦始皇陵建造前期的负责人。
考古专家推测,秦始皇陵的草本应该是吕不韦设计的,当年,秦始皇年龄不大,没有太多话语权,所以,秦始皇陵的设计,极有可能出自吕不韦之手。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4岁,这一年,赵姬男宠戮溃发动叛乱,被秦始皇一举灭杀,嫪毐也被处以车裂之刑。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成为了真正的话事人,吕不韦被免除了丞相职位,并被放逐巴蜀,他自知在劫难逃,便自己服用了毒酒。
这个时候,秦始皇陵刚刚修建了9年,距离建成还有30年,所以,吕不韦只是参与了秦始皇陵的前期设计和建造而已!
秦始皇陵建造的后期是这样的……
李斯,秦朝的最后一位丞相,他的一生,可谓是一个传奇,作为楚国上蔡人,李斯刚到秦国的时候,做了吕不韦的舍人,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可他竟然一步步做到了丞相之位,其能力可见一斑。
坐上丞相之位之后,李斯也接手了秦始皇陵的建造工作,不过在这个阶段,秦始皇陵的主体已经修建完成了,李斯只需要负责收尾工作而已,顶多再根据秦始皇的要求,加入一点小设计,不可能再进行太大的改动了。
写在最后:
纵观历史,秦始皇陵的建造长达39年,期间,吕不韦负责了前期的选址与设计,做好了起草工作,而李斯则负责了最后的收尾工作,他们两个人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可是,在他们两人中间,还有王绾、冯去疾两位丞相,他们也都参与过秦始皇陵的修建。
皇陵修建了39年,期间有4位丞相参与,平均每人负责10年,所以,秦始皇陵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设计的,更不是一个人建造的,这是众多能人异士合作的结果,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3. 秦始皇为什么死在成山头?
秦始皇死前多年,身体已患重病不适。两次到蓬莱,烟台,成山头等地巡游,派徐福下海,都是为找长生不老之药,第二次到东海之后不久,就死在沙丘,可算是寻医不治身亡。墓地在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名叫秦始皇陵兵马俑。
4. 为什么刘邦打下江山不挖秦始皇陵?
刘邦要的是天下,而不是“金子”!盗墓,本就不是正道遭人唾弃。同时秦朝留下的财宝不可能都给秦始皇陪葬。
我是骚史君。我讲历史,够骚!您放心,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吧!
一、盗墓为人不耻刘邦要的是天下,盗掘秦始皇陵墓虽然能得到很多财宝但是一定会被百姓耻笑。经过春秋战国的战乱加上秦国统一六国,在后来又有各地起义军,直到最后的楚汉之争结束,百姓才有了修养生息的机会。刘邦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为了得到一些小财,而失去百姓的支持。在古代对死去的人都有敬畏之心!而且盗墓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
二、盗墓得不偿失秦始皇陵是在始皇帝登基时就着手建造了,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挖掘秦始皇陵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管是在楚汉之争时期还是汉朝已经建立的时期,挖掘秦始皇陵都不是明智之举。而且秦始皇陵里面肯定有很高级的盗墓措施,否则也不会到今天也没有发掘出来了,秦始皇陵的发掘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必定是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
三、项羽没挖项羽对秦朝的痛恨肯定比刘邦更深,刘邦纯属是迫不得已。项羽却是以推翻秦朝为自己的目标,而且楚汉之争时期项羽的实力远大于刘邦。项羽也只是火烧了阿房宫(是不是真的还一说呢?)项羽难道不知道秦始皇陵里面有大量的财宝吗?所以项羽和刘邦没有挖掘秦始皇陵一定是有原因的!(只不过心照不宣罢了!)
骚史君说:秦始皇陵为啥没有被刘邦挖,因为刘邦没那个心思。而且挖了秦始皇陵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他可不像曹操,还靠什么“摸金校尉”来积攒资本。他本来就是皇帝了。)你一个皇帝,去盗墓不丢人吗?反正不管多少理由,刘邦就是没有那个想法!
我是骚史君,你觉得我讲的历史够骚吗?够骚的话,加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带个大家,喜欢的朋友们关注支持一下吧!
5. 秦始皇陵墓放秦始皇坟墓的地方叫什么名字?
和兵马俑在一起,兵马俑就是陪葬
6. 为什么秦始皇还有武则天的墓到现在还没有开?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陵乾陵挖与不挖
中国有两个帝王陵墓很受世人瞩目,一个是秦始皇陵,一个是乾陵,后者是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寝。
古往今来,知名度高的皇帝,多是生前自己折腾,死后被人折腾。自己折腾,也就是生前做了不少和别的皇帝不一样的事,谜团太多,盖得了棺,定不了论。于是后人跟随,破解谜团。不客气地说,就是接着折腾他们,让他们死后都不得安宁。后人折腾的最大特点,过去是贬褒功罪,评判得失;现在流行避虚就实,也就是挖坟掘墓。往客气了说,这叫关注,但关注的问题点,各有不同。
平民百姓关注秦陵和乾陵,集中在一个疑惑上:为什么不挖?感性色彩比较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是,挖和不挖哪个更重要?学理成分更大。这些年情况又变了,好像各级政府也开始掺和进来,仿佛辩论赛上的辩手,成了正方反方,正方肯定挖掘效益,反方强调保护功德,一个说YES,一个说NO。
秦始皇和武则天老是被后人这样折腾得死去活来,其实也怪他们自己。因为他们实在是生前太“出格”,死后也太另类了。要不然,和武则天同葬一个寝宫的李治,怎么不太被人提及,也不太被人折腾呢?原因就是人家李治生前没太折腾,属于常态国君,寿终正寝时,也按皇室礼数大殓入葬,一切都中规中矩。
秦始皇和武则天可不同了,都另类得很。一位是第一个在中国称皇称帝的男皇帝,一位是中国第一个名正言顺的女皇帝,于是,他们就一下子成了和别的皇帝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很不一样的皇帝了。
秦始皇另类到什么程度人人都知道,他把先秦泛用的“朕”字据为己有,成了皇帝专称;还放出话说:“朕始为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武则天好像比秦始皇还要另类,她干不成秦始皇统一文字那样的旷古大事,就干脆自己造了19个字,其中还给自己造了个名字,谁也不能用。
秦始皇那会儿,大开刻石纪功和树立碑碣风气,自己陵前却没留下只石片碣,这事好像没有多少人关心,可武则天树起的无字碑却是世人皆知。一个不留碑,一个留了碑,碑面又不着只言片语,这都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揣测和联想,激起专家无数的研究和争执,成了报刊传媒的头条稿源,成了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不留名句,没有恒言,二人身后都没有什么能传咏的名篇诗句在世。秦始皇曾东临碣石,求仙问神,但后人吟咏的却是“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曹操,让一代枭雄曹操风光无限,名垂汗青。
让人更不可思议的还有,武则天作为正式登基过的中国皇帝,在位15年却没为自己单独建造陵墓,而是在死后打开已经埋葬了22年的李治陵寝,与李治合葬一处。乾陵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家夫妇合葬墓,可是作为不同年号的两朝皇帝合葬一墓,倒真是中国旷古未有。一个女人先当皇后,再做皇帝,临死前留下遗言去帝号,重回皇后身份,世所罕见,是那些临朝称制的吕后、慈禧太后们比之不足的。即便到现代,中国这位一千多年前的女皇帝还叫百姓、专家、政府惦记着。
一般的墓葬考古到国家文物局即可能获得审批,可这位女皇陵墓的考古报审程序,却要拿到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讨论,让国家领导人轻易不能放言表态。要是哪一天乾陵像秦始皇陵那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那外国人和世界组织还得掺和进来。所以,动不动就提议要挖这两个皇陵的人,不知道是否想过,秦陵和乾陵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怎能轻易挖得?秦陵在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的要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不同意还是个事儿呢。
反正这么说吧,世上总有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女人,她们得到常人得不到的,却失去常人所拥有的。武则天就是这样的女人,但凡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她做了,没有资格做的事她也做了,有资格做的事她未必有兴趣去做,男性皇帝们不做或不能做的事,她没少做,最后做到了她丈夫李治也没有她名气大的地步。结果是,她的历史功过知者寡,她的历史故事闻者众。关于武则天的热闹不仅仅只是她生前82年里的那些事,大热闹还在后头。
那就是哪天有要挖她的陵墓的动议了,之前就要热炒起来;哪天真的开挖她的陵墓了,更要热得发烧;到哪天挖完她的陵墓,热度依然难退,依旧不会太平。等猴年马月折腾完了她生前死后那些事,兴许才能消停一点。中国人常说,人死后才能盖棺定论,那说的都是一般的皇帝和文臣武将,放在武则天身上不太管用,对她还必须得开棺解密,方能罢休。而且这还要赶早不赶晚,要下手快,起码要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乾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
但不管怎么讲,一个皇帝能另类到生前一生事,死后千古事,另类到他们的陵墓里埋藏着中国的文化秘密,埋藏着中国人的好奇心,埋藏着政府官员的经济发展规划,埋藏着专家学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底线,恐怕也只有秦陵和乾陵可以比照了。
说实话,不少人对评价秦始皇与武则天的历史功过已经提不起太大的兴趣,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明眼人都知道,现代人关注的是如何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还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实际得多,也现实得多。急性子的人早就顾不上澄清历史事实,寻找历史规律,叩问文明兴衰了,而是来他个“梦想照进现实”,干他个考古大揭密才爽快。历史事实被研究了多少年了,谁也没说出普适性的结论,总是这样悬着,叫人闹心,挖个真实出来不就完事了么?而且还有视觉,有触觉,有效益,有业绩。
即便是考古人也被“忽悠”得心里痒痒的——哪个不想在自己辛辛苦苦从业的一生里,赶上挖皇家帝陵的机遇,抱个大金娃娃,哪怕过过发掘的瘾也不枉为考古呢?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别说普通的考古人了,即便大专家也不例外。上世纪60年代陕西方面曾经打算发掘乾陵,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听说消息后,特别兴奋,盼望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保存在地宫内的《兰亭序》手迹。可周恩来总理却批示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这种善意的劝阻,对乾陵起到的保护作用不可低估。好像郭老在失落之余还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该不该惊醒那几位在地下沉睡的帝王?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动议不绝,提案不断。据上海《东方早报》记载,在2007年西安召开的“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有专家再次提出发掘乾陵的建议,也有不少专家持反对态度。正如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石兴邦所说,这一争议有代表性地显示了当代语境下,关于文物价值和保护的不同理念。
在搜狐网站上曾有过《当前该不该挖掘武则天墓?》的帖子,正方的命题是:该。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放在那里不挖掘,也要花费人力物力保护,挖掘有利于考古发现,是一大收获,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从实物上丰富中华文明内涵。反方的命题是:不该。对祖先留下的东西要慎重。当前在科学技术条件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挖掘要比挖掘好。考古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更好、更完整地保存历史,掌握或者恢复历史的原貌,而不是到处挖人祖坟,掘人坟墓,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其中大多数网友是站在反方的。
羡慕陕西,羡慕生妒,嫉妒到想把它最小化,可最小化的结果,还是很大。这就是文物大省的体量,这就是文物大省的厚度,这就是文物大省的气派。仿佛想要挖个谁,都是大动作,都得惊动国人和世人;仿佛讨论挖个谁,都不能局限在省内业内,必须扩大到国内;仿佛哪里有个发现,都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是国家级的发现。
在中国文明兴起后的5000年里,一个陕西就占去了至少一千多年的辉煌;一个西安,就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汉、唐两朝盛世,没有哪个古都堪与比肩。陕西,应当比其他省的人走在文物保护的前列;拥有自豪的同时,也比其他文物小省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陕西的皇气,还凝聚在皇陵上。连中国最另类的一男一女两位皇帝,也都安身三秦,这还没算介于他们两人之间那位撑起大汉雄峰的汉武帝。毛泽东用诗词概括中国古代英雄时,都要提到秦皇、汉武、唐宗三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的只剩下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二人了。在世界100项考古大发现中,秦始皇陵名列其中;在世界范围的人类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中,中国唯一入围的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兵马俑坑只不过是秦始皇陵园五十多平方公里范围的一小部分;我们大多数人还可能不知道,2004年前后秦陵也面临过被摘牌的危机,差点被列为濒危世界遗产。
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秦陵进行实地调查后,发出了保护状况不乐观的函告,要求进一步履行保护世界遗产的公约。所以,国家早就开始了对秦兵马俑及秦始皇陵的彻底的保护与整治,投资5.2亿元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和秦兵马俑周边环境改造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秦始皇陵属于陵墓、墓葬类大遗址,由于在城市附近,可视性又较强,建设遗址公园的方式可以把文物发掘、保护的科学研究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是对大遗址保护的一种探索。像秦始皇陵这样的大型遗址,挖到什么就保护什么的做法是不够的。划定保护范围有利于全方位保护和研究,也可以限制不合理的、可能给文物带来破坏的工程建设。
历史揭秘:若秦始皇陵打开会有多少谜破解?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峦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陵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1974年春天,正在打井的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秦陵兵马俑,然而,时至今日,这座千年皇陵仍旧深埋地下,只是不断出土的陪葬墓文物时时诱惑着人们去遐思:如果秦始皇陵打开,那么将会有多少谜迎刃而解?
最先解开的谜团肯定是秦陵地宫的规模。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史记》这样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富丽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盗墓人的机关弩矢,玄宫顶部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统一后的中国疆域图,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旧汉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之语。此外,在史料《汉旧仪》一书中也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一段介绍,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50岁生日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说:我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而《吕氏春秋》则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如果“旁行三百丈”可信的话,那么秦陵地宫下部的面积就会大得令人震惊!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间。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难以置信,因为倘若地宫挖至1000米,那它就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侧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与此同时,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在研究后推测,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地表最深约为37米。
无论地宫的确切深度是多少,可以确定的是地宫的规模之庞大,结构之复杂,以及构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象的。那么,传说与史书中对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象,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给出了这样的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位于西安交大的汉墓陆续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推断。那么“下具地理”呢?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按照此种说法,地宫之中应有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在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员曾经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汞含量测试,结果发现,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其汞含量的平均值为陵墓外其他地方汞含量的八倍。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这证明了司马迁所记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内容属实。
人们不禁好奇地追问,地宫之中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民间存在着许多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当然,在真相不为人知之前,这些仍然只是传说。
秦始皇陵以其宏伟的规模、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而闻名遐迩,历史的记载使许多人为之蠢蠢欲动,那么,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地宫有没有被破坏呢?从史书的记述来看,秦始皇陵的确遭受过几次大的破坏,通过对陵园部分陪葬坑的发掘也找到了被盗的痕迹,考古人员在陵园地区的钻探也常发现有火烧土和被焚烧的木炭,证明陵园的附属设施的确被毁坏,那么,秦始皇陵地宫有没有遭到破坏呢?
通过对地宫周围水银含量的勘测,考古人员断定地宫依然完好,地宫表面检测出的大片强汞区,成为秦陵地宫尚未被盗的有力证据,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宫的盗洞的话,水银早已顺盗洞挥发掉。
《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地宫中有防盗的“机弩矢”,并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不仅如此,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弘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的熔点很低,即使在常温下也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剧毒物质,一旦吸入一定浓度的汞,即可导致死亡,因此在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胆敢闯入的盗墓者。考古人员在秦陵封土周围找到的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也显示甬道中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掘动迹象。
当然这种种的猜测只能止步于此,直至我们发掘秦始皇陵,揭开这位皇帝的棺椁之时,才能得到解答。以上这些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我们对地宫的众多了解还只是建立于猜想和勘测,相信这一系列的谜团和疑云将会在未来揭开。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她从14岁入宫,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做了皇后,再用了长达35年的时间做了皇帝,而且在死后又用了1200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不可摧,因此可见,武则天不但在生前征服了天下,而且在死后也征服了历史。
若问起来历史上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可以说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但却依然保存完好。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在过去的1300多年里,光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几乎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也被扫荡的所剩无几,康熙大帝甚至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不禁发问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免遭破坏呢?
在过去的1300多年里,光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当然,盗墓者要的是值钱的宝贝,难道是因为武则天墓里没有什么有价值的陪葬品吗?而事实呢却恰恰相反,经过专家多年的探测考察,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大唐盛世时最值钱的宝贝。
因此,这样丰富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各地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拿着工具前来刨上几下。其实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起,梁山就再也没消停过。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臭名远扬的盐贩子率领几十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疯狂的地烧杀抢掠一番,等过足了土匪瘾,他突然发现自己没什么事可干了。就在这时,有人悄悄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其实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寻宝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非常高兴,立即派出近40万士兵,进军梁山西侧开始挖掘。这些人大都是农民出身,对传统农业作业工具的运用熟练得很,没用多长时间,便将半座梁山铲平了,令人没想到的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落荒而逃。
事实上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简直愚蠢至极,他连乾陵是坐北朝南的都不知道。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通俗的说,他只是挖错了方向。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那么第二个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这个人仿佛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乱子的。在乾陵之前就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事与愿违,他的理想在此止步。
他和黄巢一样,他也出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挖掘乾陵,却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阻挠,这些挖墓人一撤下来,天气就立马转晴了。温韬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他也没有再继续挖下去,就此断绝了这念头。乾陵也因祸得福逃过第二劫。
接下来最危险的却是第三次,这次动用的不是几十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传统农业做具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
武则天陵墓现骇人一幕进入瞬间毙命 武则天陵墓挖掘现场曝光
这件事的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他率领部下,模仿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方法,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利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用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后,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竟成了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尘起飞扬, 当时勇敢的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不料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历经磨难的乾陵再次躲过最后一劫。也给后世留下一丝悬念。
无论是神秘的自然因素,还是迷信的鬼神之说,乾陵的种种神秘事件,保护了武则天及其墓穴,然而其他人可就没有这么走运了……
7. 秦始皇的老家到底是哪里?
尽管是同样的一个地方,但是由于古代的区域划分,加上历朝历代的沿革,如果没有充分的资料证明的话,总是会引起不少的争议的,而最近又有一个“秦始皇老家添新说”的事情。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然是非常有名的,但是他的老家究竟在什么地方,这又该怎么划分呢?是他出生的赵国,还是他原本属于的秦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当地将建文化园宣传“嬴秦祖里” 仅针对嬴姓祖先而非秦始皇本人
近日,秦始皇老家在济南莱芜且该地将建大型文旅项目的消息引发不少关注。据山东济南市莱芜区政府网站转发的当地媒体报道称,第三届嬴秦文化暨中华嬴秦文化园规划研讨会近日在莱芜举办,会议确立了莱芜区为“嬴秦始源地”,文中称,“秦始皇的老家在莱芜”。
这则消息引起网友质疑:秦始皇出生在邯郸,秦国在甘肃和陕西一带,不知道为何又在济南莱芜?昨天,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员称,史书研究认定秦人祖先的封地在莱芜地区,文化园是据此而建。莱芜区社科联工作人员称,文化园推广的是嬴姓先祖文化,并不是说秦始皇本人到过莱芜。
2.秦始皇老家在济南莱芜?
11月26日,山东济南莱芜区政府在其网站上转载了一则当地媒体的报道,称“秦始皇老家在济南莱芜,将建大型文旅项目”。
报道中称,“第三届嬴秦文化暨中华嬴秦文化园规划研讨会”于近日在济南市莱芜区举行。这是继2011年、2017年两届嬴文化研讨会之后,再次围绕嬴秦文化研究举办的学术会议。
据称,研讨会确立了济南市莱芜区为“伯益封地,嬴秦祖里”、“嬴秦始源地”的历史地位。相关专家此前接受采访时说,“嬴姓先祖少昊“获赐封地‘嬴’,在现山东莱芜一带”。因此,文章中称,“秦始皇的老家在莱芜”。
文章发布后也引发了不少热议,有网友称,根据现有资料,秦始皇出生于河北邯郸,秦朝的都城在咸阳,不知道为何现在秦始皇老家在莱芜了?
3.文化园宣传“嬴秦祖里”
据了解,中华嬴秦文化园大型文旅项目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济南嬴秦文化研究基地主持,山东泰山学院领衔规划,山东九羊集团主体投资实施。项目规划了嬴秦文化展示、体验区;嬴秦养生度假、休闲娱乐区;矿坑研学体验区;嬴秦综合服务中心等几大板块,涵盖70多个子项。
2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了莱芜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现在嬴秦文化相关工作由社科联负责。社科联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活动由社科联和研究基地承办,文化园宣传的主要是“嬴秦祖里”。
北青报记者随后联系到济南嬴秦文化研究基地工作人员徐先生,据他介绍,文化园汇集汤养和文旅于一体,建设期限大约为10年,目前还在规划当中,一期工程建设时间大约3至5年,预计一期工程完成之后可以接待游客。
4.“嬴秦祖里”针对嬴姓祖先
徐先生称,目前对于秦人的起源,在学术界一直有“东方说”和“西方说”两种说法。徐先生说,“随着近几年研究的开展,以及对清华简的解读,学术界逐渐认定嬴秦起源于东方,具体是在莱芜。”
徐先生称,秦人的祖先叫伯益,最初的封地在莱芜的瀛汶河一带,现在还有嬴城遗址。根据资料记载,在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秦人西迁到了甘肃天水。
徐先生说,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此前曾表示,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记载,“秦将不出商阉(奄)”,所说是指各国的始出居地,商奄被认为在山东。
另外,据社科联工作人员介绍,“嬴秦祖里”是指秦人的祖先是从莱芜地区西迁,并不是说秦始皇本人曾经到过或在莱芜待过,针对的是嬴姓祖先,相关学术问题以研讨会结论为准。
5.“老家”概念影响故里之争
昨日,一位研究秦汉史的专家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祖先曾多次迁居,“根据相关的记载,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但这个时期的记载究竟有多少可以被当做确认的历史,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可以确认的是,到了西周末年,秦始皇的祖先已经迁居到甘肃、陕西地区,目前在陕西出土了多座秦公大墓,说明到这一时期,秦始皇家族的陵墓已经位于陕西地区,包括后来的秦始皇陵,也都在陕西。”该专家表示,对于秦始皇老家在哪里,也有说法称可以参考祖坟的位置来确定。
此外,根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秦始皇出生在赵国的邯郸,一定程度上,邯郸和秦始皇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秦始皇的老家在哪里,关键就要看如何定义‘老家’这个概念。”据专家介绍,判断历史名人老家要有依据,同时要有考古研究的验证。
6.名人故里之争 映射资源焦虑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此次“秦始皇老家”引起网友热议,除了本身的学术争议以外,也与近几年曾多次出现名人故里之争有关。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肖尧中告诉北青报记者,名人故里之争反映的是地方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为了寻求发展方式的转变,文旅融合等概念是很多地方的选择。
不过,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没有便利性资源的地方可能会采取其他办法在文旅上谋求融合。“这背后反映的是转型过程中的资源焦虑问题。”肖尧中说。
此外,肖尧中认为,不是所有文化都能够当作一种旅游资源,“即便是争到了故里,也未必会对地方转型发展有用,寻找的文化诉求点要适合旅游开发,也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